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10月16日,学校举行2025年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学校党委副书记孙宏治,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理出席大会。学校教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校团委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分团委书记、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参加大会。
2025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校团委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等时代命题,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织全校青年师生开展了立足专业特色、主题鲜明和形式多样的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青年师生用青春吹响时代的嘹亮号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扎根基层沃土,熔铸时代精神,筑牢信仰之基,让青春在服务党和国家的实践中绽放璀璨光芒,以真知实干奏响新时代的青春强音。大会用视频片《行走的青春》回顾了这场实践之旅。

孙宏治在讲话中指出,实践育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社会实践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增长见识、锤炼品格、奉献社会的广阔舞台,是引导莘莘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工作,将其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2025年,全校青年师生在广袤天地间躬身力行,于社会课堂中淬炼成长,发挥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了众多现实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了锦医青年的担当与作为。
为推动学校社会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成效,他提出要求:一要深化实践育人的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联动“大格局”。加强对社会实践工作的统筹规划,完善体制机制,打破学科和学院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实践育人体系。二要优化实践内容与形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大课堂”。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拓展实践领域,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突出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实践品牌项目;推动红色教育、专业实践、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育人模式。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凝聚实践育人“大合力”。鼓励更多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深入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工作,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推动指导教师团队化、专业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实践指导。四要强化资源保障与宣传推广,营造实践育人“大氛围”。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加强典型选树和经验推广,通过媒体报道、成果展示、交流分享等形式扩大实践育人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营造重视、参与和崇尚实践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2025年,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校团委副书记杨阳宣读表彰决定。163名同学被评为优秀个人、49名团队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31支团队被评为优秀团队、4个学院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学校领导为获奖个人、团队、集体代表颁奖。





社会实践优秀个人、药学院“药暖边疆·本草燎原”暑期社会实践团学生负责人米合热班·阿里木,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第三临床医学院“医路远航”志愿服务实践团指导教师景诗分享了心得感受。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口腔医学院“齿泽润乡·医语流芳”基层口腔服务践行团学生负责人刘南彤和2025年“重走雷锋路 青春报国行”暑期社会实践辽宁专项活动我校负责人、校团委学生副书记靳雅涵分享了团队收获。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梁冰分享了经验。
大会在师生共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中闭幕。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校团委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将继续坚持以实践育人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共青团事业改革与发展,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