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11月2日,由锦州医科大学主办,学校生命科学研究院、衰老相关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肿瘤免疫与分子诊疗技术工程实验室承办的2025年免疫衰老与抗肿瘤免疫研讨会在锦州召开。
本次研讨会以“聚焦免疫衰老 促进抗肿瘤免疫”为主题,旨在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共同推进免疫和衰老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第八届理事长吴玉章教授,香港免疫学会秘书长、亚洲大洋洲免疫学会联盟执行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吕力为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围绕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从免疫衰老与重建、肿瘤转移干预和免疫治疗、代谢相关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交流和研讨。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曲巍,党委常委、副校长姜华茂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由姜华茂主持。

曲巍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感谢他们对学校科研工作和事业发展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他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将生物技术列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突破生命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和医教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本次研讨会聚焦“免疫衰老与抗肿瘤免疫”,正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具体行动。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聚焦学术前沿深入交流、互通有无、共促发展。同时,学校继续强化有组织科研,与国内外专家学者、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交流合作,在免疫衰老与抗肿瘤免疫领域深耕细作,为培养新时代医学创新人才、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服务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贡献更多力量!
开幕式后,围绕研讨会主题,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瓯江实验室等高校和研究院所的17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为期2天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研讨会第一阶段由学校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衰老相关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毓教授主持。

香港大学吕力为教授作题为“干燥综合征免疫机制研究”的报告

瓯江实验室黄传书教授作题为“基于全新精准靶点XIAP E3连接酶研发的调控抗肿瘤免疫和免疫微环境I类创新药”的报告

大连医科大学管又飞教授作题为“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病:新靶点发现”的报告

研讨会第二阶段由学校科技处处长范仲凯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钟超研究员作题为“组织驻留ILC功能的关键调控机制”的报告

深圳理工大学赵勇教授作题为“致敏免疫细胞与新亚群及其生物学意义”的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张保军教授作题为“CD8+记忆T细胞分化机制”的报告

研讨会第三阶段由学校基础医学院王洪新教授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张连军研究员作题为“T细胞干性维持与长效抗肿瘤策略开发”的报告

上海科技大学王皞鹏教授作题为“T 细胞信号机制与免疫治疗新策略”的报告

浙江大学鲁林荣教授作题为“Redefine CD8+ regulatory T cells through antigen specificity”的报告

研讨会第四阶段由学校省级分子细胞生物学和新药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苏荣建教授主持。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新东教授作题为“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APA) factor Nudt21 regulates T cell proliferative senescence”的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于舒洋教授作题为“T细胞发育、分化、应答的转录后调控研究”的报告

锦州医科大学沈晓锟副教授作题为“The role of replication protein A1(RPA1)in B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报告

研讨第一阶段由张毓教授主持。

在院士报告环节,吴玉章院士作题为“从格物致知到造物致知”的报告

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作题为“巨噬细胞与组织免疫微环境塑造”的报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教授作题为“细胞表面糖盾与免疫识别——从肿瘤免疫逃逸到通用CART的免疫耐受”的报告

研讨会第二阶段由学校生命科学研究院李诗楠副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邹强研究员作题为“肿瘤免疫与代谢”的报告

锦州医科大学魏望知研究员作题为“Unraveling the Dynamics of Thymic Degeneration and Rejuvenation”的报告

本次研讨会围绕“免疫衰老和促进抗肿瘤免疫”,聚焦学术前沿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会专家学者深入阐述和互动交流了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为共同推动免疫衰老和促进抗肿瘤免疫领域发展汇聚了智慧和力量。学校将持续加强衰老相关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肿瘤免疫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与科研创新,强化多学科协同发展与跨界融合,打造免疫衰老与抗肿瘤免疫领域的学术高地、创新中心和高水平研发基地,为衰老相关疾病防治和抗肿瘤免疫领域取得新突破贡献力量。